这是清昌建校后首次学生出京游学,这对于初中三年都没出京游学的高一学生来说,感觉非同一般。
历尽蜀道,品韵天府。看看同学们五天的游学体验吧!
群山连绵,雾气笼罩着火车窗外青山,一路见证着历史变迁。经过了七个小时的火车神往,成都,到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到了成都,摆龙门、看川剧成了入蜀第一事情。戏园中挑一角而坐,沏上一杯茶,体验川剧的惊艳:手影、变脸、吐火,难怪当地人说川剧是这座现代的城市最古老的珍贵的文化。晚餐必须要品尝当地的川菜,麻辣味窜入鼻腔,辣出了眼泪,地道,要的!
经历是最好的成长,研学是最美的相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见识、远见和格局。研学不仅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回忆和快乐!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位于成都市的川菜博物馆,探究了昨晚川菜味道的文化底蕴。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闻名全国。金丝面的制作,豆瓣酱与酱油的制作,无不体现了川菜的精细、专一、慢节奏的特色文化。中午吃到了许多小吃,而晚上,我们品尝了闻名的宽窄巷子,算是对川菜文化做了一道“巩固练习题”,又体验了成都独有的“慢生活”。
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成都西门外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这是将诗圣杜甫原先所住的茅草屋扩建而成的。穿过林荫小道,跨过一扇门,沿着蜿蜒的青石板小路,曲曲折折一路向前。两侧是高大的树木和缓缓流淌的小溪,里面有锦鲤游动,眼前之景已无法让我们联想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看样子,理解诗圣,还是要多读“诗史”!
余秋雨先生游成都,要“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那我们来了,就一定要去“拜”,要去“问”的。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都江堰,领略完集古代人民智慧于一身的大型水利工程,就理解了“拜”的含义。
都江堰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灌溉的鼻祖”。2500年前,李冰带领人们建造了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基,延绵至今,泽被后世。
下午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青城山。民间传闻“青城天下幽”、“青城天下秀”,青城山当之无愧,这也是对它最真实的评价。然而,青城山也是道教圣山,山上有许多古文化建筑,还有文人墨宝。同学们一路探问,一路观摩,看山求道,不亦乐乎。
憨态可掬出自然,黑白分明不混淆。这一句诗写的就是我们第四天研学之旅所近距离接触,被称为“国宝”的熊猫,信乎!想近距离接触,可惜来的不是时候,现在的成都天气正值闷热之时,我们只能在室内场馆中远观了。为了“解馋”,同学们在导游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泥塑大熊猫并了解了大熊猫的生活、饮食、活动规律。
如果说大熊猫是四川人喜爱的活宝,那么“太阳神鸟”则是一种图腾,一种象征。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那圆形标志,它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所以,博物馆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展示与研究中心,更是代表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走进博物馆,徜徉在主题为《走进金沙》的展厅,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来到鹿苑,品远古时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万物有灵的和谐生活。
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研学旅程的最后一天。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伴随清晨的微风与朝阳,我们乘坐大巴前往位于成都市郊的有着“三国圣地”的美名的武侯祠——中国唯一的一个君臣合葬的祠庙。、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更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步入二门,一座气势雄伟的刘备殿呈现眼前。出刘备殿,穿过挂有武侯祠匾额的过厅,便到了诸葛亮殿。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所用,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除祠庙檐瓦外,武侯祠中的的美景也令同学们心旷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通过参观武侯祠,我们体会到先前所学前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所蕴含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儒家忠义思想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兵家战争谋略。希望我们都能将优秀三国精神融于生活,成就更好的自己。
从武侯祠出来后,我们换了一种心情,轻松愉快地行走在锦里街。锦里街是成都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上充满了成都的民俗文化风气,引人注目。
吃完午饭后,我们踏上返京的路程。
教师后记
走进锦绣成都的文化与传统中,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此次社会实践收获了实践求知、愉悦身心、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历练人格。
本次研学旅程虽已止步,给同学们带来的感动与思考不会停止。相信这些会成为同学们宝贵的回忆,为他们的人生之路注入更多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