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二十四节气夏至,恰逢一年一度端午节,又闻粽叶飘香时,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小学部开展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特色课程及端午节综合主题实践活动。让我们随着清小昌一同感受这浓墨重彩的仲夏时节。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芒种过后,夏至接踵而来。大自然用微小的变化,演绎着时光的匆匆步伐。凉爽的清风,和煦的阳光悄悄离我们而去,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拉开帷幕。
夏至 | 清小昌眼中的夏至
在夏至课程中,几位小讲师为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夏至大讲堂。他们从“何为夏至”、“夏至由来”、“夏至三候”、“夏至习俗”、“农谚古诗”等多个方面带领我们走近夏至节气。在分享的过程中,几位小讲师认真搜索夏至相关资料,整理讲稿,在诗意正浓的仲夏时光里,开启了对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
除此之外,清小昌们也拿起画笔,用手抄报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夏至这一节气。
夏至|日影中的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夏至。在这一天,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达到最短。清小昌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定时测量日影,记录下日影长度的变化,深刻认识了夏至这一节气的含义。
清小昌们在不同的时段分别测量日影长度,通过汇总整理数据,不仅能横向比较出一天中日影长度变化,还能够纵向比较出每一天日影的长度变化。
对于测量活动中出现的异常数据,老师带领清小昌们一起分析,找出可能的原因。通过亲自实践、数据分析,最终清小昌们总结出影子长度会受到物体大小、摆放位置和角度三种因素的影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所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中。
端午|细缠五色臂丝长
清小昌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编织自己的五彩绳,体会属于端午的浓郁文化气息。瞧!他们把精心编制的五彩绳送给了自己最爱的大朋友——徐校长。
端午|五色新丝缠角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根据民间的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清小昌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尝试自己制作粽子,品味不一样的端午风情。拿起一片清香的粽叶,抓起一把雪白的糯米、再装进几颗甜蜜蜜的红枣,小心翼翼地包成粽子。最后,把端午节的文化记忆和欢乐一起带回家。
端午 | 绣额朱门插艾人
端午节布置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五月艾草的艾油最充沛,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利用艾草特殊的香味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 | 骑父稚子香囊佩
制作香囊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香包里的中草药,进入口鼻后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可以驱除蚊虫,减少有害气体对我们身体的伤害。同时,香包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起来看看清小昌们的杰作吧!
从满满的收获与甜甜的笑容中,我们知道,他们拥有了一次不一样的端午节体验。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夏季,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时节。虫的吟诵,蝉的长鸣,蛙的齐唱,鸟的啼叫,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宣示生命的力量。夏至好时光,奋斗正当时。在这万物繁茂的盛夏,清小昌们将像奋进向前的龙舟一样,抖擞精神,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光亮如新的白昼,迎接美好的未来。